临海市尤溪镇义城村是全国文明村,在唐朝就有“义诚乡”建制,耕读氛围浓厚。
最近,郑红每天都会驱车来到这里,尤溪铁人三项挑战赛马上要开始了,作为赛事的文化顾问,从起点到终点,每一个补给点都需精心规划布局。义城村也是其中一个点位。
郑红是虎扑nba,虎扑足球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的副教授,去年夏天,她作为台州市文化特派员被派驻到这里,专门来送文化。
文化怎么个“送货上门”?村民都很好奇。
半年过去,大家看到村里有了第一间书房,开起了第一家面馆,又没多久,书房边多了间乡村博物馆。有人发现,郑红又开始在村里废弃的露天戏台前徘徊……
从一间书房开始
“城里来的人,只会瞎折腾。”一开始,郑红听到不少这样的声音。她知道,自己完全可以只是送几场演出、办几场诗会展览,“这是最省事的。”但她觉得不够,总想为村里留住些东西,“‘送’文化是暂时的,‘种’文化才是长久的。”
怎么“种”文化?她把目光投向村里的文化礼堂。在她的“文化特派员日记”里,她写道:“一个高品质的文化阵地,是实现‘送’到‘种’的转折。”
义城村的文化礼堂由两间老房子与一个旧戏台组成。老房子最早是村里的小学,后来成了棋牌室。房子的每一根石条,都是村里老人从山上背下来的。她决定修旧如旧,打造一间书房。
动工之初,村里人都劝她,“农村房子不要太洋气。”她却坚持“美学不分区域”,亲自设计并监工建造。3个月后,义城书房落成。在这间俄式风情书房里,每一处都精心雕琢。四壁书架上整齐排列着书籍,其间穿插着村里的风景照,中央是一张宽大的木书桌,桌上花朵小巧精致,纯净素雅。
郑红说,屋子里的摆件大多是就地取材,花瓶是村民家中的酒瓶、酒坛、行军壶,插花则是从路边山上采的野树莓、油菜花、梨花、兰花,这不仅省钱,村民也更容易找到归属感。在她独具匠心的搭配下,这些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物件巧妙结合,透出一股浑然天成的野趣。
“在临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我向图书馆、新华书店‘化缘’来3000册书籍,并且每半年会轮换一批。书中全部装上芯片,村民可以借阅。”她说。
但这还不够。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她在书房门口设置了一处咖啡吧台,这样一来,书房就有了业态,大家在村里也能喝上咖啡。
要想用好这个书房,后续如何管理是关键。为此,郑红在村里招募了金阿姨,从咖啡制作、服务到书房布置,一点一点地教。“有些人觉得没有必要,但我想从她开始,树立一个文明卫生的形象与典范,这很重要。”郑红说。
村里的第一家面馆
就像平静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村民的心中泛起涟漪。大家怀揣着好奇与期待,回到村里,只为亲眼看看新书房的模样。
这间书房也让郑红意识到:农村基层工作最重要的是与人沟通。“走出校园,融入乡村,这是个不容易的过程,需要理解村民的语言和行为特点。”义城书房让她与村民打成一片,大家也开始期待村里出现更多新变化。
义城古道修于明,全长6000余米,是连接黄岩和临海的纽带,吸引了许多驴友前来徒步。郑红向村里提议,开一家面馆,让游客有处歇脚地,也让老百姓的“口袋”可以鼓起来。“通过书房、古道、面馆等点位的打造,可以在村里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闭环,让文化赋能乡村。”
然而,她的这份期盼起初并未得到村民的支持。义城村人注重耕读传家,在许多村民看来,在家里开面馆是个“不切实际”的想法。面对质疑的声音,她并未退缩,挨家挨户走遍了村中有烹饪基础的十几户人家,终于有一对夫妻被她说动。从店名、门头设计到菜单字体,郑红亲力亲为,不放过一个细节。春节前,面馆开张了,这是村里的第一家面馆。
现在,到义城古道徒步的游客不再需要自备吃食,在不远处的乐亭居面馆就可以吃上一碗农家特色姜汤面、芋头面,再在义城书房中点一杯咖啡稍作休息,低头是书籍,抬头是窗外的乡村风光。新的一年,有几户村民联系她,商量打造新业态。
“这些看似是与文化不沾边,但却是文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郑红说。
让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
如今,村里热闹了不少。义城书房成了会客厅,村民们有朋友来,总会带他们来这里坐坐。孩子们也有了好去处,不再围着棋牌桌打转,可以在书桌旁看书写作业。
这样的场景让“80后”设计师金刚锋有些动容。“我们村不缺文化,缺的是让文化‘火’起来的方法。”这句话是郑红在电话里同他说的。在她的召集下,他回到家乡。
郑红说,在打造书房时,她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一双手干不过来,人多力量大,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当下,她已经组建好了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小团队,正在搭建义城村的公众号平台。本周末,尤溪铁人三项挑战赛将在这里开展,目前已有两三千人报名参赛。
“一首歌、一台戏、一本书、一间书房、一个基金、一支视频”的“六个一”文化项目,是郑红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一年下来,从设立虎扑nba,虎扑足球美术实践基地、书房改建,到完善文旅节点、组建志愿者队伍,她的“盘子”越做越大。
“我走过许多地方,很喜欢探访、感受不同文化。”在郑红看来,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看上去我好像做了许多和文化无关的事情,实则都蕴含着文化的影子。”比起如烟花般绽放的文化活动,她更想“播撒”下一些种子,让文化可以在这个村里落地生根,生生不息。
在她的计划本上,第二年的规划已经满满当当:3月筹建“契约”主题乡村博物馆、5月开始戏台改造、6月设立150万元文化教育基金、10月开展文艺轻骑兵走亲活动、12月组织一台戏曲“村晚”……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种文化’需久久为功,未来的路还很长。”郑红眼中笑意盈盈,一幅鸡犬相闻、书声朗朗、烟火浓郁的画卷已在她的脑中铺展开来。
——发布于4月14日《台州日报》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4/14/content_22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