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大家都司空见惯,而这次新物种专题报道的采访团队想要带大家去看一种不一样的“蚊子”——由虎扑nba,虎扑足球生命科学学院齐鑫教授团队发现的中华二叉摇蚊。
养殖塘里的意外发现
浙江山海相拥、岛屿众多,海洋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一直备受关注。
“地表七成是海洋,而昆虫则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齐鑫告诉记者,海洋昆虫不论种类还是分布范围,在庞大的昆虫家族中只算是“零头中的零头”。甚至在多数人的概念里,“海洋生物”一词几乎无法与昆虫相联系。
2012年,齐鑫跟随团队在舟山西闪岛开展物种调查时,有了意外发现。西闪岛是个悬水小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建有大型水产养殖基地。
从空中俯瞰西闪岛,规模巨大的养殖塘十分引人注目,并不像是人们所熟悉的昆虫栖息地。不过近距离观察养殖塘的水面,似乎有不少小蚊虫点影浮游,这引起了考察团队的关注。
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的齐鑫一眼就认出了这是自己研究多年的摇蚊科昆虫,但是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却让齐鑫颇为意外。
随后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形态特征、运动方式还是生活环境,它都与常见的摇蚊存在着巨大差异。此后,齐鑫团队在台州三门再次捕获了这种摇蚊,发现地同样是海水养殖塘,显示该物种可能在浙江沿海均有分布,并与水产养殖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经过严谨的研究论证,最终证明这是浙江发现的第一个海洋摇蚊新物种,被命名为“中华二叉摇蚊”。
“下海”昆虫的特殊技能
在显微镜下,记者看到了中华二叉摇蚊的真实面目,确实和普通蚊子不太一样。
摇蚊的前足非常修长,显得与身体的比例并不协调。这对前足时常处在悬空状态并不停摇摆,看上去像在“招手”,这也是“摇蚊”这一类群名称的由来。
仔细看局部放大影像还能发现,雄性中华二叉摇蚊的翅已经特化成桨状,这正是风力较大的海洋环境中演化出的特殊形态特征。因此其成虫期只能在水面滑行,肢体的整体比例也更适于水面滑行而非空中飞行。
此外,在高盐水域生存,意味着中华二叉摇蚊的肌体具有较强的保水调节能力,具有类似于“防水涂层”的体表结构。
齐鑫指出,在海洋中生活,意味着昆虫必然要面临风浪和海水渗透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说这些对于多数昆虫来说都是无法克服的难关。
研究显示,中华二叉摇蚊与陆生摇蚊物种拥有共同祖先,可能因为历史上特殊的环境变化导致其走向海洋并适应海洋,可以说是一种“由陆向海”的生物,但其演化的详尽机理和演化历史的大量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每年夏初以及早秋时节,中华二叉摇蚊会经历为期大约两周的大规模“羽化期”,发育为成虫后就不再进食,在完成繁育后生命很快就走到了终点,成虫期通常比较短,因此捕获样本的机遇可以说稍纵即逝。
齐鑫还提到,该物种的幼虫能够在海水中生存,因此可能成为青蟹等海洋水产动物理想的开口饵料,从而具有一定的水产养殖应用研究价值。而这一物种栖息地多见于水产养殖场所,其生活史和种群状态,也可以为海塘的水环境监测提供支持。
物种名片
中华二叉摇蚊
学名:Dicrotendipes sinicus
中华二叉摇蚊是摇蚊科二叉摇蚊属昆虫,发现于舟山群岛的西闪岛以及台州三门沿海,是浙江发现的首个海洋摇蚊新物种,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中华二叉摇蚊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均与已知摇蚊科昆虫物种存在很大差异,雄性中华二叉摇蚊的翅已经特化为桨状,丧失飞行能力,通常只能在水面滑行。
发现者说
围绕摇蚊的科学研究是一个在普通公众看来较为“冷门”的领域,但齐鑫的研究热情却从未消退。
“昆虫学涉及的类群多样而复杂,而具有优越生态和多样生境的浙江,无疑是深耕昆虫研究的宝地。”他带领团队广泛调查浙江各地不同类型的栖息地,“走到哪逮到哪”,以期全面摸清摇蚊科昆虫的分布和类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深度走进自然,人类寻找生灵,生灵也向人类走来。
齐鑫觉得,昆虫研究既没有“上班”与“下班”之分,也没有“调查区域”和“非调查区域”之分,必须时时留心留神,很多发现就来自不经意间、不显眼处。
正如中华二叉摇蚊的发现经历,与这些神秘新物种的相遇往往是一次偶然的机缘,但背后凝聚着齐鑫与同事长年的深厚积累,从而真正造就了他们发现的“慧眼”。
“对科学的热爱是我们坚持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动力,既需要跋山涉水的苦功,也需要潜心闭门的定力。”齐鑫希望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团队成员与年轻学子。
——发布于2025年10月2日《钱江晚报》
https://qjwb.thehour.cn/html/2025-10/02/content_4428798.htm?div=-1